首页 > 专业培训 > 培训动态 > 杜威与陈鹤琴课程观比较及其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
杜威与陈鹤琴课程观比较及其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
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,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,其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,其教育影响遍及世界各地。杜威关于课程的论述除了薄薄的一本《儿童与课程》之外,再没有其他专著, 但是通读他的所有著作,可窥见其精辟的课程观。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、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,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,曾留学于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,期间从杜威的学生兼同事克伯屈身上吸收并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。陈鹤琴继承并创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,创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“活教育”理论。本文对杜威与陈鹤琴的课程观进行比较与分析,以期对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及本土化建设,提供启示和借鉴。
一、杜威与陈鹤琴的课程观
(一)杜威的课程观
杜威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,课程的意义在于和儿童的现有生活发生联系,以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。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,这里的未成熟状态不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,而是指生长的可能性,是一种积极的能力——向前生长的力量。未成熟状态包括两个基本特征——依赖性和可塑性。依赖性从社会的观 点来看,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,包含相互依赖的意思。可塑性是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,从经验中获得应对未来情境中类似困难的力量。儿童学习一种动作,能够 发展出许多方法,应用到其他情境,从而开辟继续前进的可能性。更重要的是,儿童养成学习的习惯,学会怎样学习。儿童恰好处于未成熟状态,具有无限的生长潜力,因而课程的目标在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和发展。
关于课程内容,杜威指出,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,是儿童自己的世界。儿童所关心的事物,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,是结合在一起的。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,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。杜威批评学校中的课程远离儿童的经验,儿童一到学校,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们的世界加以肢解和割裂。杜威指出:“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,不是科学,不是文学,不是历史,不是地理,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。”杜威课程内容的出发点 在于儿童,从儿童的兴趣出发,经验是课程的核心,社会活动是主要因素。也就是,课程内容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,以儿童自身的经验为核心,与社会活动相结合,构成儿童生活的全部,以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。杜威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统一性,反对学校将儿童的经验人为地割裂。
关 于课程实施,杜威提倡“从做中学”,这是从其哲学的认识论、自身经历和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。“思维起源于疑难”,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遇难题解决难题,才 进行思维。教学不应该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,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,这就应“从做中学”。做是根本,没有做则儿童学无凭借。他认为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,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。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,而力求克服,自然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。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,但他全力以赴探讨 疑难时,会像科学家那样认真动脑筋和费心思。可见,杜威主张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自己动脑、动手解决问题,积累经验。
(二)陈鹤琴的课程观
陈鹤琴明确提出“活教育”的目的在于:“做人,做中国人,做现代中国人。”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:要有健全的身体、要有创造的能力、要有服务的精神、要有合作的态度、要有世界的眼光。很显然,这五方面的条件,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。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,养成优良的习惯,发现内在的兴 趣,获得求知的方法,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。课程目标自然由以上教育目的生发出来,培养儿童做人的态度,养成良好的习惯,培养内在兴趣,获得学习的方法,培 养基本技能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在幼儿阶段,陈鹤琴主张为做人与全面发展打下基础。
关于课程内容,陈鹤琴明确指出:“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、大社会作为出发点,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、大社会去学习。”并进一步指出:“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,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,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的,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。”我们怎样去认识世界呢?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,去体验,必须与大自然、大社会接触,追踪大自然、大社会的运动和发展。活教育主张“大自然、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”。
在课程实施上,陈鹤琴指出,基本的原则是“做中教,做中学,做中求进步”。活动的原则是根据儿童的生活需要,根据儿童的学习兴趣开展活动。具体的方法包括: 让儿童通过直接经验学习,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,应当让他自己做,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,应当让他自己想;注意儿童全面均衡的发展;注意环境,利用环境; 让儿童自主探究,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;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,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;具体的比较才能形象深刻;采取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和研究;用比赛的方法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,增进学习的效率。
二、杜威与陈鹤琴的课程观比较
杜威的课程观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之上,注重教育的实际价值、为社会服务的能力,认为教育即生活,教育即生长,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。陈鹤琴根据中国的国情,继承并改造了杜威的教育思想,创造了适合中国的“活教育”理论,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创见,还和同时代的教育家共同掀起了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篇章。二者的课程观比较详见下表。
杜威与陈鹤琴课程观比较
维度 \人物 | 杜威 | 陈鹤琴 |
课程目标观 | 生长和发展 | 学会做人与全面发展 |
课程内容观 | 兴趣、经验和社会活动的统一 | 大自然、大社会、整合统一 |
课程实施观 | 从做中学,活动中促进思维发展 | 做中教、做中学、做中求进步 |
(一)课程目标观
基于传统教育与儿童生活实际脱离的现实和弊端,杜威和陈鹤琴都强调教育应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紧密联系;都注重儿童的课程目标应该与其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;都主张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会学习,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;都主张学会与人合作,这样儿童才能学得轻松且能将所学运用于日常实践。
杜威强调儿童自身的生长和发展,指出:“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、呆板的,这种目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,并不直接和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,是遥远的,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、更平衡的活动,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,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、奴隶性的工作。”而生长和发展是从儿童自身出发,是内在的目的。由此可以看出,杜威更注重儿童生成和发展中的主动性与社会化。
陈鹤琴更强调做人的态度与人的全面发展,也是基于当时我国的国情。由此看出,陈鹤琴更主张养成教育,包括良好习惯的养成,技能的培养,知识、技能与情感态度、价值观的统一,儿童的全面发展。
(二)课程内容观
杜威和陈鹤琴都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,都注重社会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,都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整体的分割,主张统一或整合课程,都赞同激发儿童的兴趣,围绕着儿童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。
杜威始终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强调从社会活动中寻找内容,以便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,有更美好的明天。但是,杜威的经验主义走到极端,对间接知识的全盘否定,对人类智慧在学习知识中的价值的否定,使他的思维教育和经验主义教育又产生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局面,在他后期的著作中,自己也承认,“经验主义过了度就不好了”。
陈鹤琴根据中国的国情,强调从真实的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寻找素材。他建构的五指活动,生动形象地隐喻了健康活动、社会活动、科学活动、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,科学而系统地概括了儿童学习的五大领域,并指出了这五大领域之间像人的五个手指一样不可分割、紧密联系,形成了幼儿园五大领域教 学的雏形,至今仍对幼儿教育起着指导性作用。
(三)课程实施观
杜威和陈鹤琴都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习,在自己的操作中学习直接经验,都重视游戏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作用。
杜威强调儿童在活动中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积累经验,以应付以后的学习和生活。难能可贵的是,杜威重视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,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。
杜威主张做中学,陈鹤琴比杜威更进一步,不但是要在“做”中学,还要在“做”中教,不但要在“做”中教与学,还要不断地在“做”中争取进步。陈鹤琴在当时的 中国提出这样的呐喊是非常有时代意义的。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,缺乏创造性,这是不争的事实,陈鹤琴借鉴西方思想精华之处,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 的一针见血的诊断。
三、杜威与陈鹤琴课程观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
(一)课程目标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,引导幼儿主动学习
无论是杜威还是陈鹤琴,都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课程目标。杜威以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为基点,陈鹤琴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导向。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我们设定课程目标 的第一要义。这里的发展强调“内在发展”,即智慧的发展,而非简单的外在发展,即知识的发展;强调最近发展区,课程目标的设置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;着眼 于终身发展;强调生成性发展。同时,杜威和陈鹤琴都关注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挥,让儿童学会学习是课程目标设置时要考虑的关键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应重 视培养幼儿的学习态度,让幼儿由“被动学习”变“主动学习”,由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、“我想学”、“我喜欢学”,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,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,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。
(二)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儿童经验为起点,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
课程内容应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,围绕儿童的生活,关注社会现实,把握课程内容的时代性。正如杜威和陈鹤琴所倡导的,课程内容应结合本地、本园、本班儿童的经验、水平和需要来确定,紧紧围绕着儿童的生活展开。选择的课程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经验,又有一定的挑战性;既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,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;既贴近儿童的生活,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,又有助于拓展儿童的视野和经验。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,要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,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究的环境,同时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社区的教育资源,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,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。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,要密切联系家长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 源。
(三)在教学实践中引发儿童的思考,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
杜威和陈鹤琴都比较关注在教学中引发儿童的思维,让儿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,培养儿童的创造性,这正是幼儿园课改中的难点。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呢?那 就要求教师、家长放手,让儿童自己去体验,去思考,去尝试解决问题。体验学习是以儿童为中心,把儿童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结果视为最佳的学习方式,是儿童在有意识思考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知识、技能和态度的过程,是体现儿童内心价值和焕发其生命活力的发展过程。它不仅包括了把具体观察和反思概括综合起来 的、直接积极的个人体验,实际上也包含了杜威所说的“做中学”,从真实情境和行动实践中学习的意思,更包含了陈鹤琴所说的“做中学,做中教,做中求进步”的思想。
注: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“中西部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"相关成果,批准号:11YJA880050。
关于举办北京市第三届“童康杯”幼儿园食堂营养餐制作技能大赛的通知
各幼儿园:为落实国家卫计委、教育部颁发的《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》,深入贯彻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和《国务院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
附件:子课题开题报告模板.doc
- • 幼儿园综合防控儿童近视能05-28
- • 北京市幼儿园保育岗位能力03-08
- • 关于举办“迎国庆 70 周年03-08
- • 关于第二届“保教杯”北京03-08
- • 关于举办北京市第四届童康03-08